更新日期:2010/01/05 02:37 張朝欣/雲林報導

中國時報【張朝欣/雲林報導】

 

「沒有牛的牛墟,要如何發展」北港牛墟目前雖已沒有牛隻交易,卻因攤販聚集吸引眾多人潮,成為雲林沿海最具規模的早市,相關單位有意將牛墟發展成為庶民市集,用牛墟來紀錄地方的文化。

 

山豬、外來種八哥、蛇、骨董、中藥草、二手衣物,什麼都賣!目前北港牛墟的攤位不斷增加,已超過兩百個攤位,每逢三、六、九日,即聚集大批人潮,來到這裡,時光彷彿回到二、三十年前。

 

北港農會表示,牛墟是早期農業社會最重要的市集,日治昭和年間,全台共有八十餘處牛墟,但隨著時代變遷,如今僅存北港、善化與鹽水三大牛墟,北港牛墟因有朝天宮媽祖廟進香遊客,人潮不斷。

 

地方文史工作者蘇健榮指出,台灣自明清以來,閩粵地區陸續移民來台開墾,當時農村生活與牛息息相關,整個農村文化可謂「牛的文化」,如今農耕機械化,牛墟已沒有牛隻交易,但卻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庶民文化。

 

蘇健榮表示,現在很多小孩子都沒有親眼見過牛隻,若能定期舉辦牛墟節,重現早年牛隻交易情景,一定可以吸引許多外來遊客。

 

農會說,朝天宮每年進香遊客達五百萬人次,是發展北港牛墟的最佳條件,若能以庶民市集為特色,把牛墟變成一種在地文化、歷史傳承,將是發展地方觀光的一大助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indy06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